【大地之子】新中国地质事业的 主要奠基人——李四光

发布日期:2022-07-28 浏览次数:12930

编者按:

一百多年前,西方列强在中国土地上肆意妄为,人民蒙难,国家蒙尘,为了拯救中华民族,无数仁人志士奋起反抗,探寻救国救民的方法,并选择了不同的道路。在爱国救亡运动中,中国地质事业的初创与奠基也于此开始。新中国建设阶段,历经战乱洗礼的中国百废待兴,一代代地质人为破解“地质工作搞不好,一马挡路,万马不能前行”的工业发展制约,作出了突出贡献,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地质报国的理念。

【大地之子】系列,以中国近现代早期地学家为脉络,通过介绍其主要贡献,将近现代中国地质事业的发展历程展现给大家,深切缅怀曾为中国地质事业快速发展,呕心沥血、筚路蓝缕,乃至“殉难”捐躯的老一辈地质学家。他们把对祖国和人民的忠诚与发展地质事业联系在一起,正是这些地学先驱的不懈努力才开创了我国地质事业发展的纪元。


新中国地质事业的主要奠基人——李四光 

新中国的诞生开启了地质矿产事业一个崭新的时代,地质事业发展成为推动国家生产建设的重要环节。在党和国家的号召下,广大地质工作者以奋斗进取的精神面貌,全身心投入工作中,他们克服重重困难,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为新中国建设贡献着力量。


 

胜利油田

 

50年代活跃在柴达木的女子测量队

 

李四光是新中国地质事业的主要奠基人,他先后担任地质部部长和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等职,推动新中国地质事业的开创和发展。他指导全国石油地质普查的战略选区工作,对我国东部油田的发现作出了重大贡献,否定了“中国贫油”的论断。他在研究地壳构造和地壳运动规律中,创立了地质力学这一新兴学科,编写出版了《地质力学概论》。晚年的李四光在地震预报探索工作和地下热能开发利用方面也作出了重要贡献。


 

1952年周恩来约见李四光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加强了对科学事业的计划性。在地质学领域,李四光提出了建立“一会、二所、一局”的方案。(一会:中国地质工作计划调配委员会;二所: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和古生物研究所;一局:中央财政经济委员会矿产地质勘探局。)这个意见,经中央财政经济委员会和中央文化教育委员会联名报告周恩来总理,并经政务院第 47 次政务会议通过,通过时将“中国地质工作计划调配委员会”改为“中国地质工作计划指导委员会”。

 

1950年,成立地质工作计划指导委员会,任命李四光为主任委员

 

1951 年,全国开始进行大专院校的部分院系调整工作,经高教部和地质工作计划指导委员会共同商议,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地质系及有关学系的基础上,扩大建立了北京地质学院,李四光亲自兼任北京地质学院筹备委员会主任。在东北各有关院系的基础上,加上原中央研究院部分地质工作人员,扩大建立了长春地质学院。随后,又在南京大学、重庆大学等6 所大学地质系中增设了专科班,还筹办了 9 所中等地质技术学校,设有钻探、化验、测绘等专业。所有这些,都是为全面开展地质勘探工作培训技术干部作准备的。当时流传的《勘探队员之歌》,生动地描绘了地质工作者的工作、生活和情怀。


 

《勘探队员之歌》,首刊于 1953年 12 月 22 日《中国青年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于1954 年 1 月 18 日开始广播教唱。

 

1952 年,随着国家经济建设有计划地大规模地开展,地质工作需要先行的任务越来越重,地质工作计划指导委员会的组织形式已经不能适应形势需要。8月7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17次会议决定成立地质部,李四光被任命为部长。地质部成立之后,国家逐年给地质部门调配了大批干部,加上各院校培养输送的专业人员和经过培训的工人,到第一个五年计划末,全国地质队伍已发展到 20 多万人。其中,受过高等教育的地质工作者为新中国成立前的 60 倍。新中国成立前全国仅对 18 种矿产作过调查,而且未探明储量,到第一个五年计划末,地质部门已对 71 种矿产进行勘探,其中有 64 种矿产取得了储量。地质工作取得的成就是巨大的。

 

1954年中央人民政府地质部改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部 

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国所需石油 80\%至90\%依靠进口,经济建设遇到了石油短缺的瓶颈。1953年,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领导人把李四光请到中南海咨询对策。李四光分析了中国的地质条件,断定中国陆地一定有石油。根据他的建议,党和国家领导人做出了决策,一场大规模的石油普查工作随即在松辽平原、华北平原展开。


 

1956 年国庆,克拉玛依油田彩车从天安门经过

李四光亲自主持石油普查勘探工作,1956 年发现大庆油田后,他指挥石油队伍南下,沿新华夏系沉降带向华北、江汉和北部湾推进,相继发现了胜利、大港和江汉等油田,中国石油资源匮乏的问题有了明显解善。随后,柴达木石油调查队发现了冷湖油田,在塔里木盆地寻找古生代油田和向浅海进军,皆取得重大突破。


 

 

在地质学理论研究方面,李四光创建地质力学,是我国地质力学学科的奠基人。他的学术活动围绕着地质力学这个中心,兼及古生物学、古天文学、冰川地质、地震地质等多个学科。地质力学是用力学的原理来研究地质构造和地壳运动规律的学科。其内容涉及构造地质、地球物理、固体力学和天文地质等多个方面,是一门具有多边联系的边缘学科。“地质力学之意义,在从地表岩体所经过各种变形或破坏之方式,根据力学原则,探求各地域地壳内发生运动之原因。”

 

1965 年 ,李四光被确诊为左髂骨总动脉瘤。从发现动脉瘤之后,李四光总感到自己时日不多,抓紧进行未了的工作。他指导全国的地震工作,深入房山、延庆、密云、三河等地区,调查地震地质现象。直到他逝世的前一天,他还恳切地对医生表达了要继续做地震预报工作的意愿。


 

1950年,李四光给全国地质工作者的一封信

李四光晚年常常挂在心上的还有一件大事,即地下热能开发和利用。在他看来,地下热能的开发和利用就像人类发现煤炭、石油可作为燃料一样重要。地热是可供人类利用的一种新能源,也是地质工作的一个新领域。李四光逝世以后,在他经常使用的一个笔记本里还夹了一张纸条,上面写着:“在我们这样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里,我们中国人民有志气,有力量,克服一切科学技术的困难,去打开这个无比庞大的热库,让它们为人民所利用。


 

1971 年,这位新中国地质事业的主要奠基人、卓越的地质学家与世长辞。直到临终,他还念念不忘地学事业发展、国家建设和人民的安危,被誉为新中国爱国知识分子的典范,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优秀代表。2009年李四光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


 

李四光毕生研究地球科学,为中国地质事业鞠躬尽瘁。在长达半个世纪的地质工作中,他知难而进、不断创新,以坚韧不拔的事业态度和严谨求实的治学作风,报效祖国、服务人民,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永不停歇,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不已。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

参考资料:

[1]陈群.李四光与新中国地质事业的开创和发展[J].党的文献,2019(05):96-105.

[2]胡晓菁. 李四光与地质力学的兴起之初探[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2006.

[3]邹宗平 ,赵曼.李四光科学精神初探——中国地质学会事略[J].地质学报,2022,96(01):1-3.DOI:10.19762/j.cnki.dizhixuebao.2022025.

 

文案整编:牛静笛

科学审核:林  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