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之子】中国地学开山人——丁文江

发布日期:2022-05-12 浏览次数:14832

编者按:

一百多年前,西方列强在中国土地上肆意妄为,人民蒙难,国家蒙尘,为了拯救中华民族,无数仁人志士奋起反抗,探寻救国救民的方法,并选择了不同的道路。在爱国救亡运动中,中国地质事业的初创与奠基也于此开始。新中国建设阶段,历经战乱洗礼的中国百废待兴,一代代地质人为破解“地质工作搞不好,一马挡路,万马不能前行”的工业发展制约,作出了突出贡献,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地质报国的理念。

【大地之子】系列,以中国近现代早期地学家为脉络,通过介绍其主要贡献,近现代中国地质事业的发展历程展现给大家,深切缅怀曾为中国地质事业快速发展,呕心沥血、筚路蓝缕,乃至殉难捐躯的老一辈地质学家他们把对祖国和人民的忠诚发展地质事业联系在一起正是这些地学先驱的不懈努力才开创了我国地质事业发展的纪元。

 

中国地学开山人——丁文江

 

地质学,中国古称“地学”。古籍浩瀚,记载着丰富的地学知识,如《山海经》《周礼·考工记》《诗经》《禹贡》等。然而秦汉一统封建思想体系形成后,古典地学便陷入了“风水堪舆”的歧路中。宋代以后‚即便有《梦溪笔谈》《天工开物》《徐霞客游记》之类的地学名著,但终究不是主流,风水迷信始终大行其道。到了近代,伴随西学的传入,西方新兴地质学被引进。作为近代科学的地质学起源于西方,有关中国的区域地质调查方法也舶自西方。在世纪20年代“科玄论战”中,丁文江是科学派主将,被赞为“中国的赫胥黎”。而中国地质学的调查、地质图的测绘等方法论基础,基本上也是由丁文江奠定的。


 


丁文江先生少年负笈东瀛、辗转英伦,受“科学救国”思潮的影响,选择了具有实用价值和应用前景的学科,以优异成绩取得格拉斯哥大学动物学、地质学双学士学位。1911年,海外求学十年的丁文江长途跋涉回到祖国。那时,中国地质教育、调查和研究还是一片空白,地质探矿为外国人垄断。作为一个爱国学者,他非常清楚科学对于改变中国贫穷落后面貌的重要作用,因此终生致力于弘扬科学、发展科学的事业以期为国家做出更大贡献。


 

丁文江(前排左一)1910年在英国Glasgow大学科学系研读天文课程的班级合影

 

丁文江的第一次地质考察是1911年归国返乡途中对云、贵、湘的实地调查。这次考察中,他发现了当时地图中的很多不妥之处,二十年后,他参考此次考察中积累的制图测量相关资料,编辑了中国第一本完备的现代地图册,分层设色的《中华民国新地图》,缩编本为《中国分省新图》。地图册在国内被通称为《申报地图》;而在国外,如英国、美国的地理刊物在发表专文对此图进行评价和推荐时,则将其誉称为“丁氏地图”(V. K. Ting Atlas)。该地图册具有划时代意义,它曾作为五十年代中印边界谈判时的依据。


 

丁文江编著的《徐霞客游记》

 

当时的中国缺乏地质学人才,大多人对于地质学的重要性毫无认知。一方面,很多人难以接受近现代地质科学研究,甚至部分重要人物也说过地质研究像“山海经”之类的话语。很明显,对于丁文江来说,中国地质事业留给他的第一个紧急任务就是培养地质学人才。另一方面,旧时国人对身体力行的实地调查有着与生俱来的厌恶,这主要是受传统孔儒学说遗风影响。

对于这种学术习惯,德国学者李希霍芬批判道:“中国的文人们性情懒惰,他们历来不愿意很快行动。按照他们的观点,步行就是降低身份,从事地质行当在人们心中就是斯文扫地。”如此评价显然存在偏见,却也揭示出:千年以来,中国的读书人始终对体力劳动心存芥蒂,他们寒窗苦读,就是为了逃离田野,登上庙堂。毕竟,地质考察需要风餐露宿,日晒雨淋,看起来不像个体面的职业。


  

丁文江在进行地质调查


丁文江对该评价反应很激烈,他在地质考察中,沿着前人走过的路又修正前人走过的错路,用行动引领了地质科学实地调查的潮流,为中国地质学研究带来了脚踏实地、勇于开拓的实证之风。这对自然科学研究刚刚起步,且深受孔儒传统思想左右的旧中国具有不可估量的影响作用。


 

中国地质科学创始人,左起:章鸿钊、丁文江、翁文灏

 

1913年丁文江接任章鸿钊成为地质科科长,申请改地质科为地质调查所,并提出设立地质研究所。章鸿钊被任命为地质研究所所长,丁文江为地质调查所所长。文江先生指出,发展科学“必须有一群受过实际训练的人作基础工作”,就是说,既要有专门研究的人才,也要有重视科学研究基础工作的科学家。面对地质调查工作无人可用、北大地质系停办的情况下,丁文江倡议地质研究所,以培养地质调查员为目标,招生授课,培养地质人才。至此,由章鸿钊、丁文江和翁文灏等组成教学队伍, 开创了“以中国之人,入中国之校,从中国之师,以研究中国之地质者”的先河。


 

1915年,位于北京丰盛胡同3号的农商部地质研究所校舍


地质研究所只开办了一期培训班(19131916),培养出了中国本土的第一批地质学人,当年毕业的十八名学生随即进入地质调查所工作,在丁文江等人的率领下,开始在国内进行大规模地质调查,地质调查所的工作由此得以展开,这批地质学人后来成为中国地质学界的中坚力量,中国地质学史上俗称他们为“十八罗汉”。

 

1915年,地质研究所师生野外调查合影

 

为了促使地质学科的长远发展,丁文江向北大校长蔡元培建议,恢复北大地质学系,大力发展地质学科,相比于地质调查所、地质研究所,北京大学等学校理应是更适合培养地质学人才的机构。地质调查所此后专做调查研究工作,同时可吸收地质学的毕业生,使他们有深造的机会。在此思路下,丁文江协助北京大学恢复地质学系,帮助延聘外籍教授,后来更是担任研究教授,参与领导地质教学工作;敦请中央大学开设地质系,并担任名誉教授,为培养我国地质人才作出了杰出贡献。


 

1933年丁文江(前排左二)于北京西城美国学者葛利普居所。

 

丁文江注重实地考察,好友翁文灏曾多次回忆他对实地考察的重视:“丁文江竭力主张注重实地考察。他的习惯是登山必到峰头,移动必须步行……”丁文江认为,把方法教给学生最重要。在他看来,实地考察,态度认真还不够,方法也必须科学。调查地质的人,需要一手拿锤打石,一手用指南针与倾斜仪以定方向测角度,而且往往须自行测量地形,绘制地图。

丁文江先生最终是为国家为民族殉职的。1936年底,华北危急,中日全面战争一触即发。文江先生受托为粤汉铁路寻找煤炭资源,同时为清华大学战时迁校选址。他在湖南考察谭家山煤矿后身患重感冒、夜宿旅店煤气中毒,不幸去世,年仅 49 岁。他的挚友胡适先生感叹道,文江先生“是为了‘求知’死的,是为了国家的备战工作死的,是为了工作不避劳苦而死的。”

 


作为近代中国享有国际声誉的地质科学家,中国地质学的开山大师,丁文江为中国地质事业开创了诸多第一:他是第一个发表地质矿产调查报告并附有区域地质图的学者;第一位远赴边疆的学者;第一位发表中国矿产资源论文的学者;第一位详细研究煤田地质,并建议进行有计划的钻探从而获得经济效益的学者;第一位用统计学方法研究古生物的学者;第一位以地质学家身份主持铁道勘察的学者;第一位发表“矿业纪要”的学者等等。

 

1932 年丁文江发表《漫游散记》(原载《独立评论》杂志),记述了他 20 年间(1912~1932)足迹遍及 22 省的地质调查,发表地质调查报告、专著、论文 40 余份(篇),仅后人整理他撰写的地质调查报告一书,就达 746 页。

 

    丁文江特别强调,发展科学事业,科研人员必须具备忍苦耐劳、自强不息、不怕牺牲的献身精神,这种精神是我们民族复兴的根本。他的言传身教,对中国科学事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今,中国正在从地质大国向地质强国迈进。丁文江开创的地质工作者栉风沐雨、脚踏祖国山川大地为国找寻地下宝藏,已成为地质人永远传承的精神动力。丁文江精神激励青年发愤图强、求真务实、踏实勤奋,这种精神就是为祖国的富强服务,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他也在告诫我们,无论到了什么时候,青年一代都是科学的未来。

 

文案:牛静笛

科学审查:林威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参考资料:

[1]魏邦良.地质学大师丁文江:一代真才一世师[J].档案记忆,2017(05):12-15.

[2]王男. 丁文江思想研究[D].黑龙江大学,2021.DOI:10.27123/d.cnki.ghlju.2021.000293.

[3]狄丽娜. 丁文江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

[4]蔡克勤,陈宝国,刘晓鸿.丁文江与《徐霞客游记》——简论丁文江的科学探索精神[J].国土资源科普与文化,2017(03):46-50.

[5]丁亚.为全种万世而牺牲个体一时——追忆丁文江先生[J].国土资源科普与文化,2017(02):41-43.

[6]彭丽华.中国“地质学之父”丁文江[J].书屋,2021(08):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