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列车甘肃行 自然科普强助力

发布日期:2019-07-01 浏览次数:1548

6月25-28日,安徽省地质博物馆积极助力“科技列车甘肃行”活动,在定西市安定区、陇西县、通渭县、渭源县4区县开展了系列科普活动,介绍地学内容,宣传自然资源知识,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本次活动主题是“科技强国 科普惠民”,由科学技术部、国家民委、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中宣部电影局、国家林业草原局、中国地震局、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和甘肃省政府联合主办,中国地质博物馆、宁夏地质博物馆等全国多家单位共100余名专家参与。

 

 

6月25日上午,活动在定西市政府门前广场拉开序幕,智能机器人等科技产品精彩亮相,精美的地学标本吸引众多观众驻足围观,鬼斧神工的矿物岩石、美轮美奂的古生物化石让观众频频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25日下午,地质博物馆一行前往安定区公园路中学开展科普教育活动,安徽省地质博物馆科普课程《古生物科考队采访记》以原创三维视频动画解析课程重、难点,借助化石标本,解密化石形成过程,结合标本观察引导同学们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课程节奏紧凑,互动提问、标本观察、视频分享、分组讨论等环节为课程增添了一抹色彩。

 

八年级(5)班的同学积极回应老师的提问

 

小标本蕴藏大乾坤 仔细听老师细细道来

 

认真的老师 专注的同学

 

八年级(5)班张鑫瑞同学说:“这节课非常精彩,内容充实,轻松愉快,老师讲的仔细、通俗易懂,我听的很投入,视频帮助我更好的了解了课程内容”,王瀚同学补充到:“我学到了很多知识,比如长的像植物的海百合,化石的种类和化石的形成……古生物知识真的很有趣”。

 

矿物岩石展地学之美

 

26日,科普小分队前往通渭县和陇西县开展科普教育活动。

 

 通渭一中高一年级的学生对古生物知识充满兴趣,高中生版本的《古生物科考队采访记》填充了更多专业知识。

 

“读”化石 看这发光的眼神

 

“老师 我知道”,图为陇西思源实验学校四年级(3)班科普课程现场

 

“老师,请问这是什么化石?”

 

鳄鱼是怎样行走的呢?看看我们就知道啦

 

 

27日,地质博物馆科普小分队走进渭源县第三高级中学和渭源县第一中学。

 

为同学们介绍甘肃本土发现的古生物化石标本

 

标本无疑为同学们更形象的了解化石提供了实物证据

 

安徽省地质博物馆体型最大的炳灵大夏巨龙“祖籍”就是甘肃,当仁不让的成为了本次课程的切入点。

 

授课老师形象的借助肢体动作解释恐龙脚印化石的形成

 

安定区公园路中学八年级(5)班合影

 

通渭第一中学高一(15)班合影

 

陇西县思源实验学校四年级(3)班合影

 

渭源县第三高级中学高一年级部分学生合影

 

渭源县第一中学高二年级部分学生合影

 

参与全程授课的杨老师说:“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受众群体,我设计了不同版本的《古生物科考队采访记》,2天半时间连轴转的上了5节课,虽然累,但很开心,同学们的热情和好学对我是极好的奖励,真心希望这次的活动能真正的给同学们留下一些美好的记忆”。

 

自然资源科普小分队中的中国地质博物馆和宁夏地质博物馆也带来了精美的标本、科普讲座和趣味科普课程。

 

被热情的学生包围的宁夏地质博物馆科普专家

 

耐心介绍叠层石的中国地质博物馆科普专家

 

自然资源科普小分队

 

(图/文 黄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