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西热河生物群发现新的真鸟类,揭示食鱼鸟类的第一次辐射演化

发布日期:2025-10-15 浏览次数:11

近日,国际知名期刊《Cretaceous Research》(《白垩纪研究》)发表了安徽省地质博物馆黄建东正高级工程师(第一作者)、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王旭日研究员(通讯作者)及意大利学者等共同完成的研究论文:A new euornithine from the Lower Cretaceous (Aptian) of China reveals the first radiation of fish-eating birds(中国下白垩统(阿普特阶)一种新的真鸟类揭示食鱼鸟类的第一次辐射演化)”。

中国东北地区早白垩世热河生物群发现了数量众多、保存精美的鸟类化石,包括长尾巴的热河鸟类(jeholornithids)和短尾巴的尾综骨鸟类(pygostylians),极大的提升了我们对鸟类早期演化的认知和理解,其中部分鸟类化石保存羽毛和皮肤等软组织,以及胃石和食物残留等胃容物,为探讨早期鸟类生活习性和营养方式等提供了重要化石证据。真鸟类(Euornithes)是一支属种分异度较高的尾综骨鸟类,在白垩纪晚期演化出现生鸟类。因此,关于真鸟类的属种分异、生活习性和营养方式研究,对探讨现生鸟类起源具有重要科学意义。

研究团队对发现于辽宁建昌九佛堂组的一件骨骼关联完整、腹部保存未完全消化的鱼类残骸的真鸟类化石开展了深入研究,确定其为真鸟类一个新属新种:安徽地博鲲鹏鸟(Kunpengornis anhuimusei gen. et sp. nov.)(图1)。

 

1 安徽地博鲲鹏鸟正模标本

鲲鹏鸟的典型特征包括:吻部较长,约为整个头骨长度的60%;前颌骨具五枚牙齿,仅分布于咬合缘的后半部;胸骨具有钝圆的前外侧突,后侧突远端呈水滴状,退化的中间突未围成后窗孔(图2)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鲲鹏鸟属与食鱼鸟属Piscivoravis亲缘关系最近,构成姊妹群(图3)。

          

2 鲲鹏鸟正模头骨及胸骨

 

3 鲲鹏鸟系统发育分析结果

 

鲲鹏鸟正模标本的腹腔内保存着一簇未完全消化的鱼骨化石,这为其食鱼食性提供了直接证据(图4。继燕鸟属(Yanornis)、鸟属(Abitusavis)和食鱼鸟属之后,这是早白垩世热河生物群鸟类食鱼的第四例直接化石记录。鲲鹏鸟的发现不仅提升了真鸟类的属种丰度,而且揭示了食鱼鸟类在早白垩世的第一次辐射演化,进一步证明了对水生环境营养资源的开发驱动了真鸟类的辐射演化。

 

 

34 鲲鹏鸟正模标本腹部保存的鱼骨化石(A, B)和围岩中的介形虫化石(C, D, E

 

鲲鹏鸟正模标本腹腔区域以及含化石围岩中均发现有介形虫化石(图4这表明它们并非未被消化的胃容物,而是与鲲鹏鸟化石和围岩同期沉积。根据保存完整的介形虫化石形态,可以鉴别出有湖女星介Limnocypridea。该属是一个已灭绝的介形虫属,主要分布于辽西地区的九佛堂组。此外,湖女星介主要生活在淡水湖泊环境中。因此,这些介形虫提供了更为坚实的证据,表明鲲鹏鸟的正模本产自九佛堂组,并沉积于湖泊环境。

鲲鹏鸟属在体型大小上与燕鸟属、建昌鸟属、食鱼鸟属、鸟属和似燕鸟属(Similiyanornis)相当,并且大于短鸟属(Ambiortus)、松岭鸟属(Songlingornis)和义县鸟属(Yixianornis)。值得注意的是,迄今为止,胃容物仅在燕鸟类Yanornis-like阶元中体型最大的物种中被发现,且这些物种均来自九佛堂组。该阶元中体型最小物种缺乏食鱼习性的直接证据,可能表明这些鸟类的体型大小与食性之间存在真实的生态关联信号;或者,更可能是一种化石保存偏差。若是后一种情况,未来关于中生代鸟类食鱼习性分布的推断,应考虑研究标本的体型大小及其原始沉积环境。

 

本研究受到安徽省自然资源科技项目、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中国地质调查项目联合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