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马甲”传递正能量——安徽省地质博物馆志愿者团队扫描

发布日期:2016-04-11 浏览次数:1452

 

来自合肥市某小学的志愿者陈嘉怡同学正在认真给观众讲解。

信息来源:2016-4-6中国国土资源报
本报记者 洪曙光
  “作为志愿者,价值是不能用金钱来衡量的,当真诚的问候和细致的讲解,换来的是他人发自内心的感谢,当倍感新奇的观众最终露出豁然开朗的笑容,我相信,我们付出的那一份爱变成了双份、三份甚至无数份。”
  在安徽省地质博物馆里,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景象:一群群观众簇拥在某位身穿蔚蓝色马甲的讲解员身边,神情专注地听他们讲述地球的前世今生,跟随他们领悟大自然无穷的魅力……安徽省地质博物馆里为何有这么多的讲解员?仔细观察,他们那件蔚蓝色马甲的背面统一印有“安徽省地质博物馆志愿者”字样,左胸前印有特制的徽章。
  安徽省地质博物馆馆长胡雪松介绍说,自2014年下半年始,不到一年时间,地博馆便招募了300多名志愿者,其中有50多名已通过培训,陆续穿上“蓝马甲”,利用业余时间,以承担节假日参观导览、义务讲解和后勤服务为重点工作,为群众免费提供优质服务,目前,共计服务上千人次近万小时。
  “蓝马甲”已成为一道亮丽风景
  安徽省地质博物馆自2008年开馆以来,先后被确定为“国土资源部国土资源科普基地”、“中国古生物学会科普基地”、“安徽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安徽省青少年科普活动基地”。2014年11月28日,经过改进升级重新开馆,一个月间便接待国内外参观者12万多人次。
  “公益性事业具有很强的社会性和公众参与性,如何让公众在通过馆陈受教育、长知识的同时,参与服务,开展互动,搭建一个提升精神层面正能量平台,拓展馆陈功能,是重新开馆后我们积极思考的一个问题。”胡雪松馆长说:“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组建一支优秀的志愿者服务团队。”
  说干就干。2014年底,胡雪松一面组织宣教部制定《志愿者管理暂行办法》和《志愿者管理实施细则》,采取专人专管、部门统筹配合等方式,分社会和高校两大块志愿服务主体,规范志愿者的招募、注册、管理、培训等上岗前工作流程,为开展志愿服务打好基础,一面向社会公开招募工作。
  到2015年1月底,共接收近300份志愿者申请表。经过面试、考核筛选,71人通过面试进入了培训阶段。经过为期两个月的培训和考核,志愿者于2015年3月正式上岗服务。
  地博馆宣教部部长缪蓓蓓介绍,近一年来,志愿者在讲解、导览等岗位默默奉献,绘出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每周末至少四场的志愿者义务讲解,为新馆聚集了大量人气,许多观众慕名而来;节假日的人流高峰期,志愿者在人流集中、扶手电梯等地带进行导览服务;4D影院内,志愿者们轮流上岗,给观众分发及回收眼镜、引导进场退场、维持观影秩序等。在世界地球日、防灾减灾日、科技活动周、全国科普日等主题科普宣传活动中,都有他们活跃的身影,“蓝马甲”已成为展厅内一道亮丽的风景。
  “享受着志愿服务带来的苦与乐,倍感充实与幸福”
  黄国蓉是一名退休工程师,虽然已年过花甲,但怀着对地博馆文化的满腔热爱,通过报名、考核,于2014年11月28日正式参加地博馆志愿服务,至今已服务70次共478小时,并通讲全馆六大展厅。
  一开始,黄国蓉选择 “矿物岩石厅”来练习讲解,对展品、抄展板、查资料……忙得团团转。然而,毕竟是年过花甲,常常陷入“丢三落四”的尴尬境地,不时也有放弃的念头。每到此时,她就将反复修改后的讲解词抄在小纸片上,放在口袋里,将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都利用起来,不断地学习、积累并多次听专业讲解员的讲解。经过一个多月的时间,终于在2015年1月30日通过了讲解考核,走上了“矿物岩石厅”讲解的岗位。
  回想起自己的经历,她眉飞色舞地对记者说:“当我热情地为观众讲解时,观众都报以热烈的掌声。我曾经误以为讲解是年轻帅哥美女的专利,没想到我的讲解也如此受欢迎,虽然时常口干舌燥,但是很满足、很开心,也很陶醉。”
  让黄国蓉最难忘的是2015年7月18日那次讲解。那天,地博馆安排她为来自青海玉树的33名小学生和2名西部志愿者做志愿讲解,并陪同他们观看了4D电影。她说:“讲解结束后,他们满怀感激,频频挥着小手向我告别,这个画面永远停留在我的脑海中,美丽的格桑花也永远地绽放在我的心中。”
  退休大学老师马雅丽刚申请成为志愿者的时候,考核前花了很多时间查找资料,对讲解词进行补充,还得意地请同是志愿者的女儿做自己的第一个观众。没想到,女儿一听完就提出了反对意见——解说得太专业,根本听不懂。马雅丽感觉像是被一盆冷水从头泼到脚,经验丰富的女儿告诉她:“我们面对的是普通观众,包括很多儿童,他们需要的是科普知识,而不是专业研究,因此,不能用专业的语句来表达,要用通俗的语言表述。比如海百合,要说明它们不是我们在花店里常见的百合花,它们不是植物而是动物。这样,更容易使观众留下深刻印象……”
  那一天,马雅丽心里又惭愧又自豪,曾几何时,是妈妈教导女儿,如今,母女角色发生了转换。不过,同样身为志愿讲解员,母女互相批评,互相激励,于亲情之外,又增加了友情,马雅丽感到格外幸福。
  大学生黄天雄在日记中写道:“作为志愿者,价值是不能用金钱来衡量的,当真诚的问候和细致的讲解,换来的是他人发自内心的感谢,当倍感新奇的观众最终露出豁然开朗的笑容,我相信,我们付出的那一份爱变成了双份、三份甚至无数份。享受着志愿服务带来的苦与乐,倍感充实与幸福。”
  为身穿蓝马甲感到骄傲
  孙睿琦是一名初中生,2015年暑假得知安徽省地质博物馆招志愿者的时候,怀着好奇的心情报名参加了。
  第一次上岗时,她被安排到中厅为游客导览。开始她以为只是站着,有游客问问题回答就好。但站了一上午回到休息室后,才感到腰酸背痛腿抽筋,第一次体验到工作人员的辛苦。她说:“但想到每个找我咨询的游客都笑着对我说‘谢谢’,就觉得这一上午的付出是值得的,虽然工作内容不那么复杂,但我依然感到很骄傲。”
  她听说志愿者黄国蓉老师讲解得非常精彩,就抽了一天下午到展厅去听,黄老师丰富的知识和声情并茂的解说,让她对讲解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志愿者小伙伴们的帮助下,她用了两个星期的时间便通过了生命演化厅的讲解考核。
  第一次正式讲解时孙睿琦非常紧张,总担心没有观众愿意听,担心自己会忘词,担心语速太快或者太慢。但是,当她真正带上话筒开始把学到的知识告诉更多人的时候,看到观众都饶有兴致地听讲解的时候,那些顾虑就全部打消了。讲解结束后,孙睿琦又开始导览工作,这时,来了一对老夫妻,笑着向她打招呼:“你是不是刚才讲解的小姑娘呀?讲得很好哟。”观众的肯定让她心里乐开了花。
  除了讲解志愿者,其实,还有更多的“蓝马甲”活跃在后勤和总务岗位上,他们用默默付出为身上这件蓝马甲增光添彩。2015年举办的国土资源特色科普活动《重返侏罗纪——2015年安徽省恐龙迷电视科普大赛》,由于是首次在全市范围内举办如此大规模的科普活动,面临人手少、经验不足等困难,志愿者们积极参与到服务中,圆满完成了工作任务。负责后勤的汤瑞武老师不仅全程参与,还把刚考上大学的女儿唐怡静拉进了志愿者队伍,完成了“既充实了自我又服务了观众”的暑期家庭计划。
  而日常的资料录入、整理,服务台的问询,各类志愿服务的统筹等等,这些繁杂细致的工作都离不开总务组在背后无私奉献。2015年暑期,安徽省地质博物馆开展“化石背后的故事”、“小小讲解员”、“挖地三尺”、“龙形我绘”等科普活动,在接待农民工子弟、残疾人儿童、格桑花西部助学慈善机构等特殊群体中,“蓝马甲”们的身影格外耀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