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候鸟驿站

发布日期:2022-11-22 浏览次数:1500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每年春季和秋季,成千上万的候鸟沿着有规律的、相对固定的路线、定时地在繁殖区和越冬区之间进行长距离的往返,构成了地球上最大规模的生物迁徙。 

安徽地处我国南北过度地带,生态环境多样,湿地资源丰富,据全国第二次湿地资源调查,安徽省湿地面积可达100多万公顷,约占全省面积7.5%。安徽湿地有4类8型,面积大、类型多、水系发达、生物物种丰富。其中升金湖为国际重要湿地,省重要湿地有52处。每年秋冬,安徽的“湿”情画意留下了约60种水鸟在这里越冬,数量超过了40万只。

水鸟是湿地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的重要指示物种,我省沿江湿地是冬候鸟的重要越冬地,沿淮湿地是迁徙候鸟的重要停歇地。每年11月至翌年2月,大量水鸟集中稳定地选择在我省多处湿地作为停歇、越冬的“驿站”。


候鸟的迁徙通常为春秋两次,春季从南向北,由越冬地飞向繁殖地,秋季从北向南,由繁殖地飞向越冬地。除非发生意外,候鸟迁徙的时间、途径是年年不变的。

鸟儿为什么要不远万里长途跋涉?靠什么来定向导航?连续飞行累不累、会不会打瞌睡?

候鸟为何要迁徙



迁徙之路异常艰险,按照达尔文的“自然选择”法则,鸟类在进化过程中,为什么没有摒弃“迁徙”这一行为呢?

一些科学家认为:候鸟的迁徙是由自身“能量消耗”驱动的,称之为“能量消耗论”。如鸟从北方迁飞南方,昼夜所消耗的能量比在30℃定居条件下要多6倍。但到气候温和的南方,能节约大量用于调节体温的能量。

部分科学家则同意另一种观点:候鸟迁徙是遗传的结果,称之为遗传诱导论。候鸟的这种迁徙习性,可追溯到公元前1万年的冰川时期。当北半球冰雪时节到来时,部分水鸟曾飞离故乡(原栖息地)去寻找利于觅食的地方。到翌年秋天,当寒潮又侵袭时,去年未迁徙的水鸟受同伴诱导,也加入到迁徙队伍。年复一年,日久成习,终于形成了候鸟的每年大迁徙。

无论哪个观点,鸟类迁徙的一个特征就是气候和食物,这是迁徙的关键原因。

鸟类迁徙靠什么定位

鸟类在飞行时,往往主要依靠视觉,通过日月星辰的位置来确定飞行方向。此外,地形、河流、雷暴、磁场、紫外线等,都是鸟类飞越千里不迷航的依据。鸟嘴的皮层上有能够辨别磁场的神经细胞,部分松果体细胞能对磁场强弱的微小变化作出反应。科学家将鸟类定向机制归纳为:视觉定向和非视觉定向两大类。视觉定向包括太阳定向、星辰定向、地标定向。非视觉定向包括地磁场定向、听觉定向。

候鸟能通过身体中像钟表似的感觉器官,在天空中计算太阳的位置,不断调整自身与太阳的角度,确定飞行方向和路线。同时候鸟对地球磁波的变化也十分敏感,并能依据地磁波辨别方向。

走哪条路?带多少吃的?

目前世界上有8条候鸟迁徙路线,其中经过我省的主要有1条:

候鸟迁徙路线示意图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鸟类无法携带足够的食物,但可以把食物以脂肪形式存储在体内,迁徙前体重可以达到平时体重的数倍,所沉积的脂肪可供其长时间飞行。鸟类在迁徙途中还需要在“驿站”补充食物并积蓄能量。


安徽湿地——候鸟的“青睐”驿站


安徽地处东亚—澳大利亚候鸟迁徙路线上,是我国重要的候鸟聚集区,水鸟资源丰富。冬季水鸟集群地主要分布在淮河及长江两大流域湿地,主要越冬栖息地类型有湖泊、河流、库塘、采煤沉陷区等湿地。据调查发现(2022年1月),在我省越冬的水鸟达40万只左右,其中国家重点保护鸟类有白鹤、白头鹤、东方白鹳、黑鹳、青头潜鸭、鸿雁、白额雁、小白额雁、花脸鸭等,比往年增加10万只。水鸟种类和数量增加,生物多样性丰富度指数提升,充分说明安徽省湿地生态系统的向好发展。


读懂鸟类的“空中阵形”


不同鸟类迁徙的习惯不尽相同,但一般由年长或有经验的鸟领飞。鸟飞行时,翼尖处会形成空气漩涡,这个漩涡产生的翼尖力,会形成一种升力,后面的鸟可以更省力地飞行。

而鸟在飞行中会摆出什么造型,跟体型也有关系。体型越大的鸟,飞行集群越小,因为它们个体应对外来侵害的能力更强。大雁迁徙时喜欢聚集在一起,一会形成一字形,一会形成人字形。每次迁徙都要经过1~2个月时间,春天北去,秋天南往。

而大天鹅多以6-20多只的小群或家族群迁飞,排成整齐的 一字形、人字形或V字形;它们边飞边鸣叫,犹如“吼吼”的喇叭声。大天鹅生性机警,当人或其他动物与它们相距300米左右时,就会被担任守卫的天鹅发现,天鹅群随即飞离,躲避潜在的危险。

丹顶鹤的家庭关系很紧密,它们一般以家庭为单位成一字形迁徙,大鹤在前小鹤在后。而白鹭的家庭结构没那么稳定,飞起来阵列也很不规则。体型越小的鸟,集群越大,因为大集群可以让它们更安全地飞翔,形状也更不规则,例如鸻鹬类以及雀形目的小鸟。保持迁徙阵型是很重要的,如果不小心掉队,很容易迷路,从而招致天敌捕杀。


常言道,“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其实无论鸿鹄还是燕雀,都是在天空中南来北往、纵横千里的生灵,是世界生命网络和全球生物循环中的重要部分,它们的迁徙飞行,是自然界最美妙的画卷,也是对生命的礼赞。

2022年是中国加入《湿地公约》30周年。《湿地公约》致力于全球湿地生态系统保护和合理利用,促进人类可持续发展。今年6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湿地保护法》正式施行。党的二十大报告也明确提出,“加快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推行草原森林河流湖泊湿地休养生息”。

截至2022年5月,全省已纳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 1 处 (升金湖),发布省重要湿地52处,一般湿地517处;已建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23处、湿地公园68处、湿地保护小区609处。全省湿地保护率达51.5% 。合肥也是入选了国际湿地城市。一处处湿地不仅是一幅幅动人美景,更擦亮了美丽安徽的金字招牌。



推进湿地保护全球行动,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本次《湿地公约》缔约方大会上的寄语:“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行而不辍,未来可期。” 湿地是连接人与自然的纽带,霞光映日、鱼跃鹭飞,人与湿地总是相伴而生。美丽安徽,生态福地;绿色江淮,生灵共舞。我们期待和欢迎更多的候鸟前来做客。



文案部分图片来源:“最美湿地”摄影大赛作品及网络部分资料整理自:鸟类迁徙之谜:一生的旅行

展览信息:

《生命·湿地》主题展览

主题展览线上展览:

https://preview.inibiru.com/creator/custom/index.html?id=11776&scene_id=1&g_id=987&c_id=988



展览地点:安徽省地质博物馆中庭公共区域

主办单位:安徽省自然资源厅、安徽省林业局

承办单位:安徽省地质博物馆、安徽省林业局湿地管理处

内容编辑:张   强 黄   慧    

科学把关:田胜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