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之子】 华南花岗岩研究的开拓者——徐克勤

发布日期:2023-06-29 浏览次数:11504


编者按:

        一百多年前,西方列强在中国土地上肆意妄为,人民蒙难,国家蒙尘,为了拯救中华民族,无数仁人志士奋起反抗,探寻救国救民的方法,并选择了不同的道路。在爱国救亡运动中,中国地质事业的初创与奠基也于此开始。建国初期,一代代地质人艰苦奋斗,为破解“地质工作搞不好,一马挡路,万马不能前行”的工业发展制约,作出了突出贡献,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地质报国的理念。

       【大地之子】系列,以中国近现代早期地学家为脉络,通过介绍其主要贡献,将近现代中国地质事业的发展历程展现给大家,深切缅怀曾为中国地质事业快速发展,呕心沥血、筚路蓝缕,乃至“殉难”捐躯的老一辈地质学家。他们把对祖国和人民的忠诚与发展地质事业联系在一起,正是这些地学先驱的不懈努力才开创了我国地质事业发展的纪元。


华南花岗岩研究的开拓者——徐克勤


        20世纪60年代,南京大学科研成绩显著,其中有五项研究成果令人瞩目,被誉为南京大学的“五朵金花”。由徐克勤院士主持的华南花岗岩研究成果即为其中一朵。



  

徐克勤(1907-2002)

        徐克勤1907年出生于安徽省巢县(现巢湖市)炯炀河镇军徐村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1924年,年仅17岁的徐克勤以优异成绩考入东南大学附中,1930年考入中央大学(现南京大学)地质系,从此开始了他长达70多年的地质生涯。他既是国际公认的钨矿地质权威,更是我国华南地区花岗岩类研究的开拓者。

徐克勤在实验室工作


        1934年从中央大学毕业后,徐克勤进入中央地质调查所工作,先后多次考察江西钨矿地质,写成《江西南部钨矿地质志》,徐克勤也因此获得资助,赴美留学深造,并于1944年获得博士学位。几年留学,他惜时如金,常常夜以继日,一心想早日学成归国,发展我国钨矿事业。1945年,满怀报国之志的徐克勤,多次拒绝国外的高薪聘请,回到祖国。


20世纪40年代,徐克勤留学期间留影


        1957年,徐克勤在江西南部考察花岗岩与钨矿时,发现两个加里东期花岗岩体,这是南岭地区(南岭是中国南部最大山脉,地处广东、广西、湖南、江西、福建5省区交界处)也是整个华南首次发现的加里东期花岗岩。 

 

20世纪60年代,徐克勤(右二)等考察苏州花岗岩


        花岗岩类问题历来是地质学的重大课题之一。我国华南地区的花岗岩类分布很广,对于它们的时代问题,地质界早有争议,但一直无人进行细致工作。早先,黄汲清在其所著《中国主要地质构造单位》一书中曾预言华南若干片麻状花岗岩可能属于加里东期,但也没有确凿证据。1957年,徐克勤在江西南部考察花岗岩与钨矿时,发现两个加里东期花岗岩体,这一新发现迅速被《地质论评》发表,在国内引起了轰动,有人赞同,更有很多人怀疑。持怀疑态度者认为“这是在错误的地点进行了错误的观察”。甚至有人讥讽说“在南岭地区要想找到加里东期花岗岩是异想天开”。花岗岩研究遭遇到了很大的阻力。

20世纪60年代初,徐克勤(前排左二)和李学清(前排左三)、张祖还(前排左四)等南京大学地质系同事在一起


        面对一片反对和质疑的声音,徐克勤没有气馁。50年代,国内同位素测年技术尚未风行,想要解决花岗岩的时代主要靠地质证据。徐克勤跋山涉水,走进荒无人烟的深山老林,通过勘探找到大量的矿石标本,论证自己观点的科学性,终使学术界慨然叹服。


1965年,徐克勤(左三)和张祖还(左二)等同事工作中


        后来,徐克勤又进一步发现由于花岗岩形成的年代不同,所含矿种不同。例如,金矿和老花岗岩有关;钨矿和新花岗岩有关。这对找矿和掌握成矿原因有很大意义。他撰写的《论华南四大旋回花岗岩类》一文得到全国地质界的高度评价,1964年被列为全国十大科技成果之一。70年代以后,徐老先生从事花岗岩的研究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1979年,徐克勤(中)与刘英俊(左三)访问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


        20世纪50年代后期起,徐克勤主要致力于华南地区花岗岩研究,但在之前的20余年,徐先生主要的研究领域是钨矿地质研究,是中国最早的钨矿专家,也是国际公认的钨矿地质权威。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他便四处寻找,终于在中国首先发现具有战略价值的钨矿,奠定了我国钨矿发展的基础。留学期间,他不仅考察了美国几乎所有的钨矿,还研究了世界各地的钨矿文献资料,在此基础上,完成了博士学位论文,奠定了他在国际钨矿地质领域的地位。


1981年,徐克勤(后排中)与南京大学地质系矿床教研室教师合影


        建国初期,百废待兴,徐克勤率领南京大学师生奔赴地质找矿第一线,先后发现了安徽繁昌新屋里铜矿、安徽当涂马山硫铁矿、南京岔路口硫铁矿等。他在中国首次发现矽卡岩型的特 大白钨矿矿床,后来写成《湘南瑶岗仙钨锰铁矿矿区中矽卡岩型钙钨矿床的发现并论两类矿床在成因上的关系》一文,为在华南黑乌放区寻找矽卡岩型白钨矿提供了理论依据和范例。这一重要发现和研究成果,使后来我国白钨矿的储量超过黑钨矿,并使我国钨矿总储量跃居世界之首。后来他深入研究华南等地钨矿床与花岗岩类的关系,独辟蹊径提出了钨的矿源层,为钨矿地质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1990年,徐克勤在北京出席地学部院士会议期间辛勤工作


1992年,徐克勤在家中书房


1994年,徐克勤与矿床-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学科骨干教师在一起


        1996年,89岁的徐克勤院士还坚决要去矿山视察,他认为祖国的宝藏是两条腿跑出来的。徐克勤院士从事地质工作70余年,坚持尊重事实依据的科学原则,勤奋学习,锲而不舍,博采众长,为我国地质事业和地质科学的发展、地质人才的培养做出了重要贡献。


        参考文献:

[1]王德滋.华南花岗岩研究的开拓者——纪念徐克勤院士逝世一周年[J].高校地质学报,2003(04):500-501.

[2]20世纪中国知名科学家学术成就概览.地质学分册[M]. 钱伟长,孙鸿烈[编].科学出版社.2013

[3]朱煊.踏遍青山——记中科院院士、地质学家徐克勤[J].档案与建设,2001(09):21-24.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整编:牛静笛

科学审核:何学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