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之子】 中国历史大地构造学创始人——黄汲清

发布日期:2023-04-19 浏览次数:12466


编者按:

        一百多年前,西方列强在中国土地上肆意妄为,人民蒙难,国家蒙尘,为了拯救中华民族,无数仁人志士奋起反抗,探寻救国救民的方法,并选择了不同的道路。在爱国救亡运动中,中国地质事业的初创与奠基也于此开始。建国初期,一代代地质人艰苦奋斗,为破解“地质工作搞不好,一马挡路,万马不能前行”的工业发展制约,作出了突出贡献,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地质报国的理念。

        【大地之子】系列,以中国近现代早期地学家为脉络,通过介绍其主要贡献,将近现代中国地质事业的发展历程展现给大家,深切缅怀曾为中国地质事业快速发展,呕心沥血、筚路蓝缕,乃至“殉难”捐躯的老一辈地质学家。他们把对祖国和人民的忠诚与发展地质事业联系在一起,正是这些地学先驱的不懈努力才开创了我国地质事业发展的纪元。


中国历史大地构造学创始人——黄汲清


        黄汲清是中国区域地质调查的开拓者之一,他创建了多旋回构造运动说,开拓了大地构造研究的新方向,成为中国历史大地构造学的创始人和奠基人。他重视大地构造与油气之间关系的研究,是中国石油普查工业的开拓者、大庆油田早期勘察工作的组织者,为我国石油地质事业和大庆油田的发现做出了重大贡献。他同时还是中国地质图类编绘事业的重要开拓者。除此之外,黄汲清在中国地质学史方面也做了大量研究工作。


黄汲清(1904-1995年)


        黄汲清,原名黄德淦,1904年出生在四川仁寿的一个书香之家。早年读梁启超的《中国魂》,深受震撼,立志要为中华民族争光。五四运动一声号角,将新文化运动及对民主科学的追求传遍神州。黄德淦深感四川一地闭塞,无法施展抱负。于是与几位同窗好友一起远赴北京求学。在北大地质系就读期间,黄德淦立志“科学救国”,改名为“汲清”,意在广纳新知,博览群书。1928年,黄汲清以优异成绩从北大毕业,进入南京地质调查所工作。


1928年秋,黄汲清(后排左)毕业时与北京大学地质系同班同学合影



旋回构造运动学说的创立者

        1929-1930年,黄汲清参加丁文江领导的西南地质大调查,随学长赵亚曾踏上西南考察的征途,先后踏勘了陕、甘、川、康、滇、黔等地,徒步万里,获得了丰富的一手地质资料和大量化石标本。1941-1943年,黄汲清在我国西北进行了以石油地质为主的地质调查。


1941 年,黄汲清(前车坐者左一)等在河西走廊考察石油地质



        在长期大量的野外地质调查基础上,1943年11月开始,黄汲清用历史分析法对国内外资料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整理,在日军轰炸机不时骚扰、生活条件十分艰苦的条件下,历时14个月,写下了他前半生的代表作《中国主要地质构造单位》,全面论述了中国及邻区的大地构造特征及其演化历史,提出了多旋回构造运动的著名论断,创建了多旋回构造运动说。


20世纪60年代,肖序常(左一)与黄汲清一起讨论地质问题


        1960年,他又主编了《中国大地构造基本特征》等专著,进一步阐述多旋回构造理论。20世纪70-80年代,黄汲清在大量新资料的基础上,将多旋回说与板块学说结合在一起,提出了许多新见解,使多旋回说发展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在地质学界影响深远。



黄二叠名满天下

        在完成1929-1930年的秦岭六省地质考察及川广铁路勘察后,黄汲清在大量一手资料基础上潜心研究,陆续发表了《中国南方二叠纪珊瑚化石》《中国南部之二叠纪腕足类化石Ⅰ、Ⅱ》3部古生物著作,以及《中国南部二叠纪地层》这部重要的地层学专著。其中,《中国南部二叠纪地层》是我国第一部断代地层总结,首倡二叠系三分,奠定了中国二叠纪地层划分的基础。


1955 年,黄汲清(中)带领北京地质学院学生到西山野外考察


        二叠纪地层在20世纪30年代初是国际上地层研究中的薄弱一环。1933年第16届国际地质大会上,美国地质学家舒可特在世界二叠纪地层总结论文中,就采用了黄汲清的这项研究成果。此后20年内,中国二叠纪地层成为世界标准剖面之一。由此,国内地质界即尊称黄汲清为“黄二叠”,以赞扬他在这方面的独特贡献。


中国地质图类编绘事业的重要开拓者

        1947-1951年,黄汲清主编出版了中国东部14幅1:100万国际分幅地质图和第一张1:300万中国地质图。这是我国大量地质工作成果的集中反映,它为国家经济建设计划、部署全国地质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


黄汲清展示地质构造图


        60年代,黄汲清发起并主持编制出版了一套中国1:100万国际分幅的综合地质图件,包括地质图49幅、矿产分布图48幅、大地构造图29幅、成矿规律图28幅,图幅说明书计900多万字。这对全国矿产普查勘探和工业建设都有重要价值。从我国第一张全国性地质图,到全国性一套地质图,再到亚洲地质图,显示了我国地质图类编绘事业的发展,也记载了黄汲清在这方面的贡献。


地质学史研究者

        黄汲清对中国地质学史的研究情有独钟,他关注地质学学科前沿发展和历史进程,对中国地质科学的发展有冷静、睿智的思考。早在1946年就发表研究中国地质学史的论文《三十年来之中国地质学》。他在1982年提出中国地质学史的研究方向,黄汲清认为可分为断代史、学科史、地质机构史和重要人物史的框架,而中国地质学史的研究,亦应从这四个方面展开。并指出要趁早抢救史料,有组织地、系统地研究口述史。


黄汲清(中)和学生们在一起


        黄汲清对近代以来我国地质学的发展有全面深刻的研究,他认为中国地质科学的发展,可以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界,分前后两个阶段,前一阶段为地质科学事业从草创时期进入发展时期,1949年后则是中国地质学迅速发展的时期。对于1949年以前的地质科学相关工作,黄汲清认为又可以细分为两个时期,第一是外国学者“包办”时期,第二是以中国人为主体的“合理化”时期。1949年后,中国地质事业迅速发展,随即开始了全国性地质勘探工作。各个高等院校大力培养人才,我国地质学研究与教育都有突飞猛进的发展。


1994年3月30日,在黄汲清先生(左1)90华诞庆典上与朱光亚(右2)、钱伟长(右1)等亲切交谈


        中国地质学史研究,有两个相对比较集中的时期,其一为1922年中国地质学会成立以后,第二个时期则始于20世纪80年代以后。黄汲清在两个时期均有地质学史研究成果,且在第二阶段颇为活跃。他先后发表多篇地质学史研究论文,积极支持推动地质学史研究工作,还曾建议开设“地质学史”课程,强调抢救地质学史料的必要性与迫切性,并主持编纂《丁文江选集》(1993)《翁文灏选集》(1989)等地质学家的文献资料。他认为“地质学史的研究是我们地质研究工作中一个重要方面,研究地质学史,可以对地质科学的产生发展取得全面深刻的认识,这会有助于整个地质科学的发展,也会有助于我们对中华民族史的研究,对祖国的科技事业和建设事业是很有意义的。”


黄汲清在大庆油田与地质、地球物理工作者座谈


黄汲清教授在工作中


        在漫长的地质科学生涯中,黄汲清勤于实践,善于思考,勇于创新,攻克了许多科学难题,攀登上一个又一个的科学高峰。在治学态度上,他严肃认真、一丝不苟。小至野外记录,大至鸿篇巨著,他总把“严格”“认真”贯彻始终。20世纪50年代,苏联专家看到他的野外考察记录,大为叹服“无需加工即可做教科书”。他一再告诫学生“研究问题要像打蛇一样,要打七寸”,他自己也正是这般身体力行的。站在科学发展的前沿,善于吸收、虚心学习,是黄汲清治学的突出特点,不迷信权威,敢于创新是其治学的又一大特点。在晚年,他仍然积极倡导地质科学各学派的自由讨论和百家争鸣,肯定并鼓励青年学者的学术成就,并向他们虚心学习。他勤勉奋斗的一生为中国地质事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


参考资料:

[1]20世纪中国知名科学家学术成就概览.地质学分册[M]. 钱伟长,孙鸿烈[编].科学出版社.2013

[2]杨丽娟.地质学史研究者黄汲清[J].今日科苑,2021(04):37-45.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整编:牛静笛

科学审核:何学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