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之子】中国地史学事业的奠基人——王鸿祯

发布日期:2024-07-08 浏览次数:9825


 

 

编者按:

一百多年前,西方列强在中国土地上肆意妄为,人民蒙难,国家蒙尘,为了拯救中华民族,无数仁人志士奋起反抗,探寻救国救民的方法,并选择了不同的道路。在爱国救亡运动中,中国地质事业的初创与奠基也于此开始。建国初期,一代代地质人艰苦奋斗,为破解“地质工作搞不好,一马挡路,万马不能前行”的工业发展制约,作出了突出贡献,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地质报国的理念。

【大地之子】系列,以中国近现代早期地学家为脉络,通过介绍其主要贡献,将近现代中国地质事业的发展历程展现给大家,深切缅怀曾为中国地质事业快速发展,呕心沥血、筚路蓝缕,乃至“殉难”捐躯的老一辈地质学家。他们把对祖国和人民的忠诚与发展地质事业联系在一起,正是这些地学先驱的不懈努力才开创了我国地质事业发展的纪元。


中国地史学事业的奠基人——王鸿祯

 

地史学,也称历史地质学,是一门研究地球及其生物界的形成和发展历史的学科。地史学是地质科学奠基性的基础分支学科,在我国区域地层系统的建立和地质事业的蓬勃发展中发挥了巨大作用。20世纪初,中国地史学研究仅限于少数外国学者对中国资料的搜集和记述。50年代,中国地质调查事业以空前规模和速度蓬勃开展,为地史学的发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条件。在我国地史学事业发展过程中,王鸿祯做出了重要贡献。

 

 

王鸿祯19162010年)

 

王鸿祯193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昆明西南联大)地质系,1947年获英国剑桥大学博士学位。20世纪80年代建立中国构造单元划分及名词体系,综合研究了中国地壳构造演化和古地理发展,提出全球构造阶段划分与构造格局重要演变。90年代研究层序地层与古大陆再造,提出地球节律的普遍性和全球大陆基底构造单元划分与泛大陆聚散周期,形成了全球构造的活动论与历史发展的点断前进阶段论相结合的地球史观。

 

 

1936年北京大学地质系欢送毕业班四排右四为王鸿祯

 

20世纪50年代,王鸿祯出版了我国第一本地质类高等学校教科书《地史学教程》,这是以中国资料为主、兼具全球性系统材料的地史学教材。在北大执教期间,王鸿祯先后发表《吕梁运动后加里东运动前之中国古地理》《加里东运动后东吴运动前之中国古地理》等一系列古地理研究相关文章。

 

 

王鸿祯(中)1947年在英国剑桥大学获博士学位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开展大、中、小比例尺岩相古地理图的编制工作,王鸿祯1984年主编的《中国古地理图集》是其主要代表,这是一本揭示我国境内古地理演变和地壳构造发展基本过程的专著。《中国古地理图集》包含构造古地理、沉积古地理、生物古地理和岩浆岩分区等多个图种,覆盖自元古宙直到第四纪的漫长时期。该图集按构造阶段排序,每个阶段都以构造格架图为首,最后的“中国大地构造图”则是构造发展的历史总结。王鸿祯结合多年积累的中国资料,首次把我国的沉积环境与构造背景结合起来,将古地理研究与古构造结合起来,将板块构造与传统构造结合起来,使这份图集涉及到古生物学、地层学、古生物地理学、大地构造学、沉积学、古气候学和第四纪地质学等多种学科,他提出地壳叠接消减带和地壳对接消减带的概念,为我国沉积矿床和层控矿床研究的远景规划提供了多方面参考。《中国古地理图集》作为古地理研究代表性成果,是地球构造活动论和历史发展阶段论相结合的典范,于1987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1974年参加编制亚洲地质图(获1982年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

 

20世纪80年代,王鸿祯在珊瑚研究方面获得突破,建立了四射珊瑚的分类演化体系。他主持了中国科学院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古生代珊瑚分类、生物古地理及成礁类型的研究”(1983—1987)、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古生代四射珊瑚分类、演化及生物古地理”(1987—1990)。1989年出版了《中国古生代珊瑚分类演化及生物古地理》一书,总结四射珊瑚的时空分布,提出古地理变迁和演化阶段的关系,对前期成果进行了总结。

 

 

19961月,王鸿祯()与程裕淇接受李四光地质科学奖特别奖

 

20世纪90年代,王鸿祯主持国家重大关键性基础项目“中国古大陆及其边缘层序地层和海平面变化研究”,通过广泛研究和综合对比,建立了层序地层6级节律周期的级别体系,并在地层层序节律与天文周期耦合方面做出了有益的尝试。王鸿祯带领团队提出了用于建“阶”的综合地层研究法,作为全球标准层型剖面和点位(GSSP)的补充。通过对比研究,王鸿祯认为地球节律普遍存在于各类地质过程,可能受同一自然系统的控制,他提出以年代地层、岩石地层为主的地层分类观点,以及层序地层级别体系和可能的天文控制因素,发展了地球节律理论,为我国油气及沉积资源矿产的勘探和区域地质制图提供了参考。2003年出版的《中国层序地层研究》专著,获得全国优秀图书奖。

 

 

1988年王鸿祯(后左5)等编著的《地史学教程》获全国高等学校优秀教材特等奖

 

王鸿祯是中国地学发展史的见证者,更是我国地层古生物事业的开创者之一、历史大地构造学的奠基人之一。21世纪以来,我国地史学研究基本上与国际接轨,部分方面已经处于世界领先水平,这些都离不开以王鸿祯为代表的老一辈地学前辈的努力。王鸿祯将“多识慎思,综合创新”总结为自己的学术思维特点。他说:“从事科学研究,范围不可太狭;掌握知识资料力求广一些、多一些,予以周密的思考,去粗取精,综合各个方面,分析比较,必能有所提高和创新。这是我长期努力的方向,虽不能至,心向往之。”2010年,王鸿祯在北京逝世,享年94岁。他求实、求是、严谨的科学研究作风,毕生为发展我国地质事业而奋斗不息的精神,永远是中国地质界的宝贵财富。

 

文:牛静笛

科学审核:何学智

 

参考资料:

[1]于洸. 王鸿祯教授与中国地质学史研究[C]//中国地质学会地质学史专业委员会,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质学史研究所.中国地质学会地质学史专业委员会第24届学术年会论文汇编.[出版者不详],2012:13.

[2]马丽芳.缅怀地质学家王鸿祯 记编制《亚洲地质图》和《中国古地理图集》的一些往事[J].中国报道,2010(08):112.

[3]王训练.地史学研究的简要回顾[J].地学前缘,2018,25(03):204-214.DOI:10.13745/j.esf.2018.03.017.